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7章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打工皇帝(穿汉)

经过汉唐两朝的大规模采伐之后, 山西的汾河在后世因水土流失而淤积,尤其在枯水期很难通行。

而在此之前,汾河是三晋之地重要的航道之一。晋惠公时, 晋国发生灾荒缺粮, 向秦国求援, 秦国便是在横渡黄河后经汾河北上, 将粮食运到了晋都绛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

此时尚是隋唐之交,虽经两汉采伐, 但毕竟还没经过唐朝, 水土淤积的情况还不严重, 汾河与黄河在枯水期仍然水量充盈, 足以通航。

大业十年的十月,还有两月便是年尾,河上的船只已经少了很多。从江南而来的萧亭却没有停留在洛阳休息过年, 也没有赶在过年前回到家乡, 而是自潼关黄河渡口登舟, 经长安而上太原, 再由太原转道汾河, 往善阳而来。

萧亭是兰陵萧氏的旁支,居住在金陵一带,具体到他这一脉,除土地庄园之外, 家中另以经商为业。

他到洛阳本是做琉璃器的买卖, 但到洛阳之后,在洛阳见到铺子里在卖毛织的衣物和围巾等物, 打听之下得知是唐国公府的生意,货是在马邑生产。

萧亭顿时动心, 不顾年节将至天气又冷,将已经谈妥的琉璃生意交给同行的兄弟,自己带着另一个庶弟立时北上赶往马邑,要看一看这个生意能不能做。

航道上船只不多,但快到善阳的时候,萧亭就瞧着往洛阳的船似乎又多了起来,心中不禁有些奇怪——难不成都跟他似的发现了商机?

下船时他就带着庶弟萧悦在码头转悠,瞅着个扛货的力工在休息,便过去丢了一把钱询问:“近来这些船,都是运什么走的?”

力工大冬天的只穿了单衣,肩头垫了破布缝的垫子,得了这把钱喜笑颜开,更是不会在意贵人的轻慢,弓着身子立起来回答:“是马邑新产的钢锭,听说是涿郡那边买去打造兵甲用。”

“钢锭?”萧亭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不是铁料?”

“不是铁料,是钢锭。倒是有从外面运铁料过来的船,本地的矿接不上耗费,冶铁的胡家和曾家这两月从外地一船船的买铁料回来,小人一直在码头上搬货,不会看错。”

“钢锭。”

直到上车走出去老远,萧亭还在喃喃自语,萧悦也忍不住道:“会不会是小民无知弄错了,哪里能有成船的钢锭往外卖?马邑又不是什么冶铁大邑。”

“大邑也没有成船的钢锭往外卖的。”萧亭笑了,“这次怕是来着了。我先去谈毛衣的生意,你去打听胡家和曾家的事。”

不过他们不知道,两件事其实本质上是一件事。

毛纺生意是李氏的买卖,萧亭直接递了拜帖。萧悦则向胡家送了帖子。

李世民那里约在了三天之后,因为李世民军务繁忙,而房玄龄看着铁坊完工之后也不会一直真就留下来打理商业,同样回到了军中。正好有突厥小规模犯境,李世民带人刷经验去了,几个主事人全都在边境呢,只有年幼的李智云留在善阳,没法谈事。

胡家那里就不用等了,见是兰陵萧氏,胡善立刻约了萧亭见面。

萧亭没有摆兰陵萧氏的架子,与胡善寒暄后进入了正题:“我来此见到一奇事,几乎疑心是百姓无知,以讹传讹所致。敢问一句,胡氏铁坊当真有成船的钢锭出售?”

胡善顿时被搔到了痒处,哈哈大笑:“当真有。萧兄既然来了,可要买些回金陵呢?不过货已经被涿郡定了,若要买,还得等上半月。”

萧亭真的吃惊了:“真是钢锭!”

“确实是钢锭。来,萧兄若是有空,随我去一看便知。”

胡善并不担心萧亭看一看就把技术学走,说来不好意思,这技术他也不会,新的高炉全是由李氏派来的人所筑,叫什么反射炉。现在投入使用的是第一座炉,当时说先筑一炉试验,成了再继续。

运气不错,第一座就成功了。开始时出料千多斤,已经达到了李世民承诺的数量。开炉十几天后,已经稳定日产两千多斤,也正想李世民承诺的那样,直接出来就是钢水。

质量呢不能说特别好,搅炼法就是这个缺点,对钢的含碳量控制不好,但它简单啊!放在这个时代更是嘎嘎乱杀,毕竟这时代要出个好钢不是一般的费人工。

不用有经验的工匠千锤百炼就能出钢,量还这样大,还想怎么样,还想上天么。真要好钢,李氏这不是还有坩埚炼钢出奢侈品刀剑么。低端和中高端俱全,胡曾两家现在已经心甘情愿占小股,给李氏打下手了。

不过对外,他们并没有声张,李氏是武勋家族,钢铁产业有点敏感,小打小闹没什么,生产名贵的宝剑也没什么,上来就日产两千多斤的钢锭,这是使劲往天子的敏感点上戳刀子。

原来胡曾两家不愿意合作,李世民只好自己做,就打算向杨广通报一声,不指望这个赚钱了,就给自己马邑军打点盔甲,先把产业做起来,养一批工匠出来,以后扩张才有人才基础。后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